《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时间:2024-07-25 17:06:59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当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真的被震撼了,感动于主人公安迪的善良和胸襟,更折服于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我觉得安迪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当他得知他的妻子有婚外情时,刚开始他也像常人一样试图枪杀他们,来一泻自己的私愤,来惩罚那个背叛自己的女人。但他最终还是冷静下来了,他没有那样做。甚至到最后把那一切都归罪于自己,归罪于自己的不善于表达,归罪于自己的照顾不周,归罪于自己的冷漠。

当典狱长破灭了他可以洗涮冤情,还他自由的时候,他是闹过,但他后来想的是这一切是本该属于他的,看到这里,不禁对救赎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原来,20xx年的监狱生活,真正获得救赎的是他的心灵,他在为他对于妻子的“冷漠”,不善于表达,照顾不周在忏悔。他在为这本该不属于他的惨痛的结果负责。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所能做到的,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拥有的胸襟,善良。

所以我想说,原来,一个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不是要看他个头有多大,不是要看他体格有多么强壮,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有没有胸襟,有没有责任。

安迪是渴望自由的,从他走进鲨堡监狱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从没放弃过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安迪: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管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

瑞德:你指的是什么?

安迪:希望。

当看到这的时候,不免觉的有些好笑,在那样的环境中谈论“希望”两个字,多么不合时宜,要知道那是比贫穷和挫折更可怕的东西:失去自由。正如瑞德所说“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会慢慢的被触动,他所做的一切:两年内不断的写信要求州议会拨款,建成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帮狱友拿到高中毕业文凭,所有的所有,他都在强烈的向我们表达:原来他的希望之火从来没有熄灭,他在竭力做一名有尊严的,合格的“自由人。”在不断地努力,在不断的超越自我。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是:

镜头一:狱友们喝着冰凉的破,而安迪则安静地做在天台的阴凉里看着天空,脸上挂着奇异的淡然的微笑,你可以说,他是拍狱方马屁,或是想博得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是想重温自由,哪怕只是一刹那。因为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有忘记希望和自由。

镜头二:当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时候,所有囚犯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高墙外的气息所带来的自由的感觉,那是他们最不愿意提及,甚至在逃避,但是又最渴望的东西,那声音就像一道亮光,刺穿了覆盖在他们心上那层黑幕,唤醒了他们心中尚未全部泯灭的东西:希望。你会发现原来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希望之火,而安迪的希望之火从来都没熄灭过。

当他在那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成功地穿越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顶着恶臭,又穿越了那下水道时,彻底被震撼了,当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六百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他实际只用了20xx年就做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他敢于冒险的信心和勇气,他的细心,此时此刻,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此时此刻的滂沱大雨,电闪雷鸣,都是在为他喝彩,为他的执着,为他的勇气。

安迪的伟大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正如瑞德所说的那样: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是体制化,而安迪在这所谓的体制化下,仍不为所动,仍然怀揣希望,追求那看似天方夜谭的自由,他的伟大就不言而喻了,你会觉的原来自由有那么大的魅力,它可以触摸希望。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社会这所大监狱中,我们都被体制化了,被身边发生的琐碎的事牵绊,忘记了追求,把希望的火苗扑灭,所以我们都该像安迪那样去追求那体制化下的自由,点燃那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剧中的安迪因为妻子及其情人被杀而被诬陷入狱,并被判无期徒刑,由一个风光的银行家副总裁变成了一个囚犯,并在监狱里饱受着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的一个人,心里还满怀着希望和梦想,就是这样的一个坚强的不可理喻的人,在那种很绝望的环境下生活了20年以后,在出狱根本就没有希望情况下,还能有勇气向他最好的朋友瑞德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出狱后想要的生活。他在监狱里所说的那些好象天方夜谭的梦想,都是有根据的:让吝啬的警长请狱友们喝酒;会在太平洋的某小岛度过余生……最后都实现了。不管现实怎样,即使是在绝境面前,我们都应该心存希望,不是吗?就像安迪,当他最开始憧憬着要在泽华塔尼开个小旅馆买一条小船,日落看星辰,走到沙滩,踩着海浪,感受自由的时候,泽华塔尼还在墨西哥,远在天边,而他在美国的肖申克,在监狱里,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然而他最终还是到了那个他梦想中的没有回忆的地方,美的像天堂一样的地方。希望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无论你自由还是不自由,在困境中或是在悠闲地享受生命,还在挣扎着或是已经置所有的一切以度外,你都可以拥有,并让你可以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人是要活在希望中的。

当瑞德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却以实际行动告诉瑞德:“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翼充满希望的光辉”。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你自由。人就是不能失去希望,有理想才会对未来有必胜的信念。是的,就因为希望,安迪坚持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的时间。安迪拿来干吗去了呢?他不断的在活出自己的价值和展示他自己的才华,他一丰在鼓励着其他人要拥有梦想,不要轻易放弃。在那样的绝境下他都能深谋远虑,足足用了20年时间去打造一条自己的人生路。安迪说:“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

二十年,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样?是会变的和肖申克监狱里任何一个普通的犯人一样,被现实折磨的放弃思想和希望,变成一个麻木的体制化了的人,被彻底改造,混的好一点的话可能会和老布差不多,再好一点最多也就和瑞德一样了,在监狱里做一个能够弄到东西的人,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活得更接近一点正常人。还是和那个与安迪一起进来的胖子一样,在一开始就向现实投降,不再挣扎,哭着求饶,最后被狱警活活打死。这些人我都不要做,我一定要成为安迪一样的人,不放弃希望和梦想去改变现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没有象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就更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其实我们现实的生活和他们也是一样的,只是环境不同罢了。在我们的这个环境里面,我们都活的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管一开始我们会有怎么样的理想,会有多么坚定的意志,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想要把现实的 ……此处隐藏16021个字……但它终是伴随着童年爽朗的笑声,在日益繁重的学业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我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那个梦,又清晰起来,尽管那份心境已有些许淡漠,沧桑得如同前世。

我的目光,不停地穿梭,越过时光,越过历史,到那1949年的英格兰,到那灰扑扑的肖生克监状去。

这是安迪到这的第一年,罪名是谋杀妻子及其情夫。他坐在囚车上,两只淡蓝的,像是被天染过了似的眼,蒙上了一层阴翳,他迟钝地看着那铁栅门,随着刺耳的声音,打开了,里面囚犯高亢的声音,像是海潮淹没了他的耳朵。

他闭上了眼。

再睁开眼,已进入肖申克高高的院墙,仰望着内部的建筑,竟透出雄伟之感。之后,就是无聊的洗澡、撒防虱粉和典狱长的例行讲话,他说的那句“不要侮辱上帝啊”,听着有些刺耳。

他进入自己的牢房,伴着狱警的那句“熄灯”张望着看到灯一个个的关闭,看到黑暗正踏着静静的步子走进这暗无天日的牢房。他也听着,听着新来的胖子哀哀地哭泣,听着那个叫海利的狱警边叫骂边殴打着新来的胖子,直到他倒地不起,他沉默着,度过了寂静的一夜。

瑞德,那个关了十几年的黑人,就这样认识了他,那个叫安迪的人。没想到,他与安迪的友谊,竟持续了二十年。

在这黑暗的二十年,安迪究竟经历了多少,连身为朋友的瑞德也数不清:被“三姐妹”欺辱,被典狱长利用,被海利殴打,被关禁闭,即使知道自己是清白的,还没法让自己从这里出去!可他的脸,依然是波澜不惊,如沉静的海水一般。他甚至,在帮助囚友喝到啤酒时,露出奇异的微笑;在饮集雕刻石头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在翻阅书籍时,在深夜冥想时在沉浸音乐中时……你会看见一个优雅而高贵的灵魂,飞出牢笼,飞出栅栏,在辽阔的天空中,伸展出雪的翅膀,像鱼儿般自由地游弋着。

他是天使,坐入凡间的天使。

啊!是什么使他的翅膀,不被无情的现实泥潭所污染?

是那个梦。

蔚蓝的天空下,是一片依然蔚蓝的大海,在海鸥的见证下,他们的唇渐渐靠近靠近——海平线,是唇模糊的边界——他们相吻了。沙滩是大海长长的金发,绵延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凌乱而柔软。而安迪,站在这头金发上,发丝轻轻地钩住了他的脚。他的手下面,是只破旧的驳船,正在被轻轻擦拭着,铁锈也随之脱落,落在地上,像是火焰,燃烧着他的热情。而他的朋友,瑞德,正热心地拿着冰凉的啤酒边招待客人,边亲吻着瓶口灌了下去。

船,慢慢的重回年轻,它将载着安迪和瑞德,随波逐流,直到永恒爬过了他们的额头,直到孤独没过了他们的脚趾,直到,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中,静静地地,离开这世间。

那梦,竟持续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都过了二十年了,那个梦,怎么还是不肯醒?

因为那不仅是梦,更是希望。

这希望支持着他,令他用难以想象的毅力和一把小小的锤子,凿开了一条通道。

这通道,通向天堂,

天堂的那一侧,是芝华坦尼荷,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梦之地。

终于他可以怀着自由的心,看那大海,看那细沙,看那驳船,还有,他朝思暮想的那个朋友。

他们的海找到了,我的呢?

看完影片后,我回到家,怅然入梦。那个爱海的男孩,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也该寻找属于我的海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

认真地看完两遍《肖申克的救赎》,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使我感动不已。不仅仅是安迪与瑞德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不仅仅是安迪经历千难万险,最后成功地逃出肖申克监狱,而是在那个黑暗、肮脏的角落,总有为拥有自有和希望的抗争,就像黑夜中的零星光亮,微弱却又强大。

肖申克监狱对所有犯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存在,老布鲁斯就是一个例子。被监禁了50年的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后变得疯狂,不是重获自由的欣喜若狂,而是因为即将离开而惶恐不安。他与外面的世界已完全脱轨,在肖申克里他是一个重要的人,而在外面,他就是一个获得假释的老监狱犯。每天生活在惶恐中的他甚至想要违反假释条例重回肖申克,那个他称之为“家”的地方。这荒唐的行为看似不可理喻,但瑞德却一语道破玄机,“你刚开始会痛恨这里,然后是逐渐习惯,最后依靠他,无法离开”。肖申克监禁了他们的身体自由,更监禁了他们的精神自由。刚开始他们会愤恨,渐渐开始沮丧、抑郁,到最后放弃希望,麻木地活着。因为只有这样行尸走肉般才能不被心中希望折磨到疯狂。哀大莫过于心死,这才是肖申克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强迫你放弃心中所有美好的信念,而是让你自己抛弃它,眼睁睁地看着它流出你的身体,流入这片肮脏浑浊的脏水里,但却放弃所有的抗争,这是一种可怖的禁锢,或者用瑞德的话来讲,叫做“体制化”。

其实,片中的肖申克是一种隐喻,对现实生活的隐喻。我记得几年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问一个小男孩,以后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个大房子,娶个好老婆,生个胖儿子。又问:那你想让你儿子以后做什么?又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买个大房子,娶个好老婆,生个胖儿子。刚开始看到的时候忍俊不禁,但细细一想却有种无奈之感。这暗讽了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房子、车子、儿子、票子,被这些捆绑着失去原有自由的人被定义为拥有优越生活的人,而没有的则是一个失败的人或者是还没成功的人。在这样普世的价值观下,大家都被体制化了,犹如一个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个人的肩上都背负着巨大的担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前行着,生怕有一天一无所有,纵使心中有那么些冲动与激情,有愤恨或呐喊,也被这一日日的重复与一日日的重担消磨殆尽,而后习惯着这样的生活,放弃心中的一些看似荒唐的冲动的执念,麻木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到后来,依赖者甚至不自觉地维护着这样的价值观,想要成功,获得别人羡慕、赞赏的眼光。到最后想起年轻时的那个冲动荒唐的梦时一声叹息,遗憾地看着它随风远去。即使心中有许多无奈也没有抗争,这就是现实中的肖申克监狱。

难道他们心中没有存在些许希望?我想是有的。就像片中的瑞德,纵使他警告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会令人疯狂,在这儿是没用的”但是当他接过安迪送给他的口琴时,他没有吹响,他说还不是时候。应该是想等着他重获自由的那一刻吧。但是仅仅有希望是不够的,要转化成一种行动,一种坚持和抗争。对于监狱里的人来说,自由不是轻而易举的,自由是光辉的,但是黑暗是背景。自由有时是一种的心中的精神,一种不愿意屈服的态度,即使在这个黑暗的角落也可以像穿了一件无形的外套,自由漫步在这个四角的高墙之中。自由有时要靠一时依附强权得来的,像安迪一样,依附看守长换得一刻晌午和“同事们”喝啤酒晒太阳的自由,是依附典狱长以换得一个建图书馆的机会。自由更是一种不畏一切的勇敢抗争,是回荡在肖申克上空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强忍恶臭爬过整整5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下水道,为了怀抱太平洋的抗争。

言之命至,人随已愿,是践行着与自由的誓约,不顾一切地争取。生活中的希望总会随着你的期许出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三毛一样,不顾一切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但生活中总要有些时刻,可以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去怀抱希望,自由地实现理想吧。人总得有希望与信念,这是个好东西,好东西是不会流逝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