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时间:2024-07-25 17:15:41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读后感1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它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这个假期我又认真地再读了这本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这样就不至于耽误了学习。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所以说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自主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会自主学习还不行还要自己努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现在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读了,才会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读,就快去读读吧!

《三字经》读后感2

读了《三字经 》后,发现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这一段经典名句,让我很是感动!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跟他母亲很有关系。

孟子小时候,住处附近有个坟场,每天都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从家门中经过。孟子觉的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发现后,担心孟子不安心学习就决定换个地方住。当他们搬到镇上后,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学习了,学着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她带着孟子住到学校附近,这里书声朗朗,学习气氛浓厚。从此,孟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学问家子思为老师。起初,孟子学的很专心,过了一段时间,就变的很懒散了,有一次,趁老师不在时,同学们拉着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鱼,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问孟子为什么回来这么迟,孟子咕哝着说读书没意思。孟母听了非常生气。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快要织好的整匹布,问孟子: “ 布断了,还能继续织下去吗? ” “ 不能。 ”“ 你正在求学,如果中途停学呢? ”“ 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贪玩逃学了。 ”“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 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位母亲很伟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厌其烦的三次搬家,当看到孩子逃学回家时,孟母不惜割断快要织好的布,教育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回想自己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丰足的学习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应该认真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3

相信大家都看过《三字经》这一代历史书。《三字经》是一本古老的书!它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完三字经,要彻底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完美!

每一个三字经,每一行字,都在讲述人生哲理。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不能浪费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一步一步做事。三字历史悠久,由民间传说融入一个字。别看这个小字,里面有个故事!就像说春夏,说秋冬,这四个时候,运不穷,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以前,有个女神。有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星带走了,冥王星告诉她,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会把它还给她,但他的儿子只吃了一个水果。从那以后,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两次。当他回去的时候,一切都会恢复,当他没有回去的时候,他会很冷。因此,春、夏、秋、冬是四季的结果。看,这个故事有多搞笑啊!《三字经》还有很多故事!如果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多搞笑啊!而且故事的精髓都包含在这些小字里。这些小字,却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真好啊!

《三字经》不仅要背诵,还要背诵故事和意义,彻底理解,了解新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经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为了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弘扬汉学,倡导礼貌,让我们一起理解这本独特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

《三字经》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使我很感悟。

《三字经》是一本以三个字为文的教育古书。《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此书作者是宋代人王应麟。初着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间王相与清末大学问家章太炎)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

《三字经》这书精确讲到如何尊重他人、热爱学习和劳动、尊老爱幼等良好行为,能使我们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拿什么来说,就说我家楼下的小峰吧!以前他并不爱好学习,调皮、任性……可在一年级的一天,我发觉他改变了许多。我听他妈妈讲,原来是那本《三字经》的功劳呀!就在前几天,小峰妈妈给小峰买了一本《字经》,小峰可爱看极了。天天捧着那书,看呀、读呀。他不光看,还学里面的内容呢!小峰妈妈下班回来,小峰就倒来了热茶,还给妈妈拿来了拖鞋。由此,我肯定的认为《三字经》这书是个“大功臣”。

我读了这书,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值得我们传授给下一代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好好的`学习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吧。让我们成为讲礼貌、爱学习、爱劳动、尊老爱幼的好学生,让我们这中华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闪闪发光吧!

《三字经》读后感5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不少东西,领悟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十分羞愧,对于已经上六年级的我竟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现在仔细回想,对于平常的学习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课余时间也花心思学习 ……此处隐藏2901个字……/p>

《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是一个六个字的句子,可以让我们理解很多真相。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字经》读后感11

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对我们今天的启蒙教育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启蒙教育,也对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儿童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从小要学习做人讲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恭敬师长,友爱姐妹,这也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其次,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要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加自己的阅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字经》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仍然保留着它最初的.活力,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我们当今的社会提供了更为原始、更为传统的教育理念。

当代社会的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更多的儿童奔走于各种艺术特长班,家长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拼命的督促儿童学习各种艺术特长,以求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在儿童最开始接触人类社会的时候,学习一些更为接地气的传统知识不是更好吗?我们不批判那些从小带孩子去特长班的家长,我们只是呼吁家长们更多的把孩子们的时间留出一点来,让孩子们多学习一些传统知识和文化,这样对孩子的内在气质不是具有更好的补充吗?俗话说,腹中有书气自华,这不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吗?

《三字经》读后感12

《三字经》是一本国学经典。距今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家喻户晓。《三字经》里包括道德、天文、历史、地理各方面的知识。

《三字经》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小故事。其中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客人送了一筐梨给他家。黄澄澄的'梨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在桌上。哥哥姐姐们一拥而上,争着抢着要吃大梨。而孔融站在旁边看着。父亲看见了就大喊:“你们几个不要在这边抢了,让孔融来给大家分梨。”孔融走过去把两个最大的梨分给了母亲和父亲。然后依次分给哥哥姐姐。最后还剩一个小梨,孔融就拿了最小的梨。父亲问:“孔融,你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大梨?而是把大梨让给哥哥姐姐?”孔融说:“老师教我们要尊重父母,友爱兄妹。我年纪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转身对其他孩子说:“孔融年纪最小都知道尊重父母,友爱兄妹。而你们一看见梨就上去抢,不是先拿两个大梨给父亲母亲。”

听了父亲的话,那几个孩子都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妹,不要什么事都只想着自己。

《三字经》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哦。让你在快乐的小故事中学习大道理。学习时不会让你枯乏无味,而是有趣地学习。这样开心地学习才能把背的东西牢牢记住,不会忘记。《三字经》真是一本特别特别好的书。

《三字经》读后感13

寒假期间,我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了阅读,《三字经》在以前就已经背过一部分,可是我对其中的内容不是很明白,于是利用这个寒假,我认真的看了里面有关的故事,觉得很好看,对我们小朋友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等都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们要求严格,是为了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则是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同学、姐妹一起要团结友爱。在寒假期间我还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书中要求我们在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优秀的品德。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平时爸妈要我做的事情我总是迟迟不愿去做,做错事了也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我对爸爸妈妈开始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埋怨,多了几分配合,少了拖拖拉拉。这个寒假,我不但过得快乐,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也明白了:以后我还要多学习怎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虚心上进、努力学习的好孩子,成为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身边的好伙伴!

《三字经》读后感14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全书三字一句,有两句一韵,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儿童识字课本,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含有丰富的典故,知识性强,全书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国学精粹中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习相远。大意是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习性便有了千差万别。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有些人长大后还象小孩子一样善良了,有些人却不是,这跟生活环境很重要,要是爱学习的'同学交往,从小培养优秀的品质,改掉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还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刚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务,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玉在没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一句是这样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也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要求。这五常,不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素质。

《三字经》里每一句话的含义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个字的句话,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大道理。我们要从此书里,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15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当你经过我们的教室时,总能听到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个个精神饱满,坐在坐位上孜孜不倦地读着《三字经》。

《三字经》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句子是: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你看,古人没有书,也知道要勤奋刻苦地读着书,他们很穷,但他们把字写在蒲草上,刻在竹简上,想方设法能让自己读到书,太令我感动了!你瞧,“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古代的大文学家孔子认小神童项橐为师,向他学琴,一个大文学家,还勤奋地学习,他真谦虚呀!才不像我,考试考了第一就骄傲地不得了,瞧不起别人,好像我是危猛的老虎,别人是胆小的`老鼠似的,听了这句三字经,我非常惭愧。你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古人把头发拴在一根绳子上,把绳子拴在梁上,防止他睡着,还有人在要睡着时用锥子刺大腿,而且没有人教他,是自学的,真让我佩服;车胤没有钱买油灯,就把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当油灯用,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虽然没有钱,但学习很勤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字经》犹如一颗明珠,闪闪发光,里面的许多哲理值得我们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