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说课稿

时间:2024-07-25 17:11:50
《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泉映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二泉映月》说课稿(第二课时) 相关内容:推敲 教案《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关于小小即兴演讲会的指导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暖流》导学案从课本中走向生活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练习5(苏教版五下练习5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用为什么这首乐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品读琴声,体会内涵。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先让学生潜心、专心地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们整个认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每一种琴声所寄托阿炳怎样的思想感情分三个步骤来读,使他们读懂读好。接着更深一层让学生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突现出来。

第四部分: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人们对《二月映泉》乐曲的评价,尤其是对日本有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中的“跪”字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课文总结朗读,音乐声再次响起,曲到酣至,学生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而且也记住《二泉映月》这首表达心声的名曲,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书设计

听: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感悟:人生如泉声

倾吐:化心声为琴声

琴声 ——— 情怀

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考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伟大精神

《二泉映月》说课稿2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披文入情入境。同时,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能在网上发表、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对话交流的渴望,更能激起他们的成就感。从学生自身的特征来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对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前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二泉映月》专题站从网络中寻找有关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制成教学专题,在课上让学生浏览,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网站设有“走近阿炳”、“课文朗读”、“乐曲欣赏”、“课外拓展”、“学学议议”五个栏目。

一、上网了解生平,体会内心情怀 文中“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话学生难以理解,在通过联系课文了解了阿炳生活中一些凄苦后,“其 ……此处隐藏19675个字……,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接着我会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乐曲的三、四、五乐段以及尾声,请学生自行鉴赏,我会进行适当的补充,并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出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在表达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层层深入地掌握新知,同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了解乐曲本身及其深刻内涵。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我会简单介绍二胡,并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为乐曲进行绘画、诗歌的创作。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与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九课。本文记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以及对《二泉映月》乐曲内容的介绍,展示了阿炳的苦难生活,赞扬了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乐曲的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揣摩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到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依据学情,结合教材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

能力目标:用心倾听,感悟《二泉映月》的乐曲意境,反复品读,了解阿炳的苦难生活。

情感目标: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教学,我试图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音乐感染让学生自主感悟,品评诵读,从而有所思,所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初读、检查预习,再读、理解文章,拓展升华情感,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初读,检查预习

1、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检查《二泉映月》的大概内容,并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精心听,从这首曲子中能听到什么?

2、 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字意,能够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美。

(二)、再读,理解文章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在此设计中,我注重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他们自己体悟,揣摩,因此,我从以下3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 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按照段落顺序,采取启发教学法,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依次品读2,3,4,5段,按照由扶到放的顺序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来理解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2、 创情景,谈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四个场景分别为:大雪纷飞的冬天,骄阳似火的夏天,生病高烧时,倾盆大雨时,双目失明的阿炳是如何卖艺的?通过这情景感染,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展开想象,再现了当时阿炳的苦难生活,通过用心感受使学生再次交流感悟,从而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 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读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伴着《二泉映月》让学生展示自我,感受这首曲子的深层含义,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这篇课文内容。

经过上述三点的引导,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三)、拓展,升华情感

语言过渡:阿炳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的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誉,享有怎样的声誉呢?接着出示课件补充材料:1978年小泽征尔认为该怎么样听《二泉映月》?学生很容易回答跪着听,从而深入启发学生,小泽征尔跪得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向往这种不屈的精神,经过这一番的渲染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鼓励学生向阿炳学习,勇敢的面对苦难。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家庭作业:

1、用“月光如水”,“静影沉璧”造句。

2、搜集整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让学生做更深的了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泉声

二泉映月 琴声

心声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生动,学会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

《《二泉映月》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