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

时间:2024-07-25 17:22:23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1

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如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

3.通过片断练习,发展学生想像力。

过程和方法

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人的美德。

重点:品析“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节。

难点:将所悟到的道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情境导入

1.一个优秀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你认为拥有哪些美德才是一个有“德”之人呢?

畅所欲言要点: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

2.“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轻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长,沐浴着阳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的《美德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其中有寓言、神话、小说、诗歌,每一篇都在展现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今天,我们将随着这篇课文去参加这美德的聚会,在这里,你不会感到孤独,得到的只有快乐。

朗读、品味,摘记要点,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阅读分析。

二、熟悉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问题:米妮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内容中找出评价依据学生朗读、勾通、摘录,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示例:“她是个勤劳的孩子,文中第几段这样写道……她是个诚实的孩子,文中第几段这样写到……”

(估计学生的回答都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

2.引导:《陌上桑》一文为了突出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侧面描写,请同学们回忆。本文在描写米妮这个形象时,也运用了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谈谈正侧面相结合写法的好处。

回忆旧知,背诵相关诗句。勾画、谈体会,分组讨论。

3.课文题目与童话前半部分并没有太多联系,试着换个题目,看表达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学生通过变换题目练习,理解课文主要情节是“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因为米妮诚实、善良的美德也主要是从这一情节体现的。

4.引导学生品味“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这一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心理描写写米妮内心深处的斗争,生动感人。

要点:米妮没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总是在想着“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作者在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的是惊叹号,这就表明了米妮的内心在进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最终诚实占了上风:“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了扫帚,开始打扫地毯下的尘土。”

三、讨论作品意义

引导:跟米妮相比,我们现在中学生的讨论发言,力求层次清晰,内容具体。

四、本课小结

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对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性格是很有好处的,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这个童话故事的重点是写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节,这是作者精心的设计。在这里,作者不是叙写行动而是描写心理来表现人物。作者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来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的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星星的爻寸话也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问题探究

调查研究内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

活动步骤

1.选取几位调查样本(以十名学生为宜)。

2.通过对其本人、同学、父母、老师采访和日常观察了解其性格特点。

3.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并作出书面总结。

4.向其父母提出改正其不良性格的合理化建议。5.监督约束其行为,直至有所进步。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米妮形象,学会塑造人物方法。

3、理解美德内涵,体会故事深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年前有一名座椅制造商雇用一批年青人,以手工制造椅子。商人依据每人制造出来的椅子数量,每周付款一次,但有一个条件:每一把椅子要在检验合格后,工人才能取得应获的工资。这名制造商非常留意其中两名年青人——罗富士和何汉励,这两个人每周都分别造出很多好的椅子,而且很少有不合格的情形。随着时光的流逝,制造商需要找一名监工了,他想到了要从这两人——罗富士和何汉励——之中选出一位来担任。如果你是那位制造商,你怎么决定呢?

那位制造商是这样做的:将所有工人召集起来,并宣布为了赶工,只要椅子造好了,不管是否通过检验,他都计件付酬。于是,椅子的产量大大增加了。这时,制造商分别去检查罗富士和何汉励所做的椅子。结果,罗富士所做的椅子的品质跟往常一样的好,但何汉励在新政策下做的椅子却有一半不合格。

1、你猜:谁可以升到监工的职务上去呢?是罗富士?还是何汉励?(学生各抒己见)

是啊,一定是诚实的罗富士当上监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诚实的童话故事——《地毯下的尘土》。

二、PPT演示“学习目标”

三、梳理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课文分成4部分,每部分大意用8字小标题概括。

一(1——5):家贫母病,外出打工。

二(6——17):光临木屋,帮助矮人。

三(18——32):打扫尘土,获得金币。

四(33——34):带币回家,不忘教诲。

2、课文标题是“地毯下的尘土”,从全文看,这个标题有什么深意?

“地毯下的尘土”这个标题很有深意,耐人寻味。如果只看标题,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但是,通读全文就可知道,“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提示课文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另外,故事的开头也没有扣题、点题,而是从小米妮家贫母病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铺 ……此处隐藏13594个字……拓一片新天地。主意一定,它们就开始做准备,它们采取分头行动的办法,想看看谁会先到达目的地。据说,从太平洋东岸飞到西岸需半个月时间,在路上需多次休息、吃饭、睡觉,没有充分准备是不行的。

老鹰准备了四件东西: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半个月的口粮;一个大水壶,里面装满水;一只小木筏,是用来休息的;一个急救包,里面装有各种药品,用于不时之需。老鹰对这些东西很满意,它觉得,这样飞越太平洋会万无一失。

当老鹰背起这些东西试飞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些东西压得它气喘吁吁,它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老鹰想扔掉一些东西,但在它看来,哪一件东西都非常重要,非带不可。而带着这些东西却飞不起来,它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心情烦躁,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老鹰不知怎么办时,小鸟却早已上路了,它只带了一件物品,那就是一根小树枝。飞得累了,它就把树枝放在海面上,站在树枝上休息;饿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捉鱼吃;困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睡觉。半个月过去了,小鸟如愿以偿地飞到了太平洋西岸,那里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它为此陶醉了。它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片新天地。

简单让小鸟获得了成功,而老鹰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只能在东岸患得患失,它想得越多离成功越远。

1、你怎样评价这篇童话故事中的老鹰和小鸟?

2、这篇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能力迁移: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片段一:请一位同学表演煎鸡蛋的情景。同学们把这一情景描述出来。

片段二:考试后,老师公布了成绩,你考的不理想,请把你走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去完成:

1、课外阅读童话故事,并写出读书的心得体会

2、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了解童话特点的基础上,去试着创作一个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小故事。

(关注学生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综合以上内容,我设计如下板书,较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文章的重点)

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 美德 勤劳、善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诚实 心理描写

金币

四、本课亮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说话训练——能力迁移”的教学思路,通过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课堂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

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一般的文章那样讲究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重点品析“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地毯下的尘土》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