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教案1【教学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 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 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 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 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 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 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志
音谬——深思慎取 游洞不尽—— 力
物
《游褒禅山记》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此处隐藏34011个字……"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三、四段,准备默写。
2.完成讲义《贺若弼》
《游褒禅山记》教案15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把握作者感情,写作思路。
3.归纳、分析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4.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夷”“相”等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抒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工具书查找的方法积累这些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说过。
学生说出游记篇目:《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注意不要把《核舟记》、《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多媒体展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褒(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之庐冢(zhǒng)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谬(miù)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缘此而生。)
讨论后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教师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词语。
5.教师再追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而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源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也正是本句的关键词语。
三、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四、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
补充,然后归纳。
教师提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洞后结束,可见了第1、2段是记游部分,记游山所见及经过)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写游山的心得)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引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讲读
[说明]教师讲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禅;”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谬音为“华”)
②“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③“距洞百余步……口‘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整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第1段。
教师可将本段行文思路利用多媒体展示: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第1段。
先看行文思路顺序背诵,然后独立背诵。
4.个别检查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附: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主旨句: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有极夫游之乐也
布局:记游部分——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1、2段)山院洞碑
议论部分——写游山的心得
(3、4段)尽吾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