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蝙蝠和雷达》教案1【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以下教学思路供参考:
教学时,要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着力明确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三是练说,积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照图,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发阅读与探究兴趣。可以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也可适当交流课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布置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
【板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做答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⑴ 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⑵ 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⑶ 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⑷ 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⑸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⑴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练习朗读全文 朗读课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三、练习造句。 出示句子
1、读读句子。
2、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3、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遍。
《蝙蝠和雷达》教案2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 机能够安全夜航。
三、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此处隐藏20833个字……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边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用“”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他画得对吗?那请你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3、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进行一次脱口秀的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六、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这就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七:作业布置:
师:回顾全文,科学家发现问题(第1、2段),提出疑问(第3段),在经过试验解决问题(第4、5、6段),最后得出两种事物的联系(第7、8段),让读者一目了然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课下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我又在两个班进行讲课,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填写的实验报告单,由于报告单由三次试验的三行改成四行,学生讨论更是热烈,而且大都能说出老师为何又设计了四行。小组活动有序、省时,为下面的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说、画、讲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也显得容易多了。
《蝙蝠和雷达》教案15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过渡语: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_______。
雷达的_______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嘴巴无线电波超声波荧光屏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1)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实验的,板书:试验(试验是指尝试着去做,以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等;实验一般指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二进行的活动,也可指通过一些操作演示让别人直观了解)思考:做了几次试验,每次实验的条件、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情况
试验条件
试验结论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文档为doc格式